抗体

FRα靶向的ADC-AZD5335

今天分享的文献是“Derivation of AZD5335, a novel FRα-targeted TOP1i-loaded ADC, for the treatment of FRα-expressing cancers”,AZD5335是阿斯利康基于他们新开发的ADC平台开发的新一代ADC。分享这篇文献主要是因为今天早上刷邮件的时候看到昨天他们公布了一项三期临床研究“AZD5335 vs.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 in FRα-high and AZD5335 vs. Chemotherapy in FRα-low Platinum-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TREVI-OC-01)”。 TREVI-OC-01作为随机开放标签III期研究,针对铂耐药卵巢癌的FRα表达异质性设计两个对比队列: 1. ​FRα高表达队列:头对头比较 AZD5335 与MIRV(Mirvetuximab soravtansin),后者作为已获批准的首个FRα靶向ADC药物,其III期数据显示中位PFS达5.62个月、客观缓解率42.3%,显著优于传统化疗,是当前该人群的标准治疗标杆; 2. FRα低表达队列:评估AZD5335相对研究者选择单药化疗的优势,此类患者目前缺乏靶向治疗手段,传统化疗客观缓解率仅约15.9%,存在显著未满足需求。

预测纳米抗体的多反应性

今天分享的是22年的一片文章“An in silico method to assess antibody fragment polyreactivity”。关于纳米抗体的介绍就不多少了懂的都懂,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突出。很多时候筛到一条个方面都很优秀的纳米抗体,但是纳米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较强同时在动物体内的PK很差。改过抗体序列的朋友都懂面对一堆只能定性的实验数据靠着各种理论把所有的可能性都遍历一遍到头来非特异性没改好反而找到了结合抗原最关键的氨基酸是一件多么苦涩的事情。曾经从噬菌体文库筛选的候选分子是多反应性的重灾区,主要因为这些合成抗体文库里面的抗体没有经历过体内对脱靶反应的筛选。随着全人噬菌体文库或者合成文库的热度退去,现在纳米抗体成了多反应性的主角。

NSCLC患者抗PD-1抗体联合化疗的最佳用药时间点

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已广泛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然而,对于联合治疗的最佳时机知之甚少。今天分享的文献研究表明,接受化疗后患者外周血中 CD8+ T 细胞的 PD-1 水平在第 3 天 (D3) 达到峰值,同时T细胞功能也在 D3 开始逐渐恢复。在随后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序贯联合治疗比同时联合治疗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信达IBI318的临床数据

前几天在跟人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一做一个不吱声的双抗时还提到了IBI318这个抗体,今天刷文献的时候就看到了IBI318的临床报告,估计对这个临床结果好奇的人不在少数,所以赶紧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