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的穿透能力

抗体的组织穿透能力差是实体瘤治疗的一个瓶颈所在,抗原的广泛表达会限制抗体的分布,当抗体穿过渗透出血管壁后很快就结合到血管附近的细胞上很难进一步穿透。

抗体序列编号

今天分享的文献是一片很久以前的文献“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of Antibody Numbering and Antigen-Binding Surface/Residue Definition”。主要讲述了不同抗体编号方法的逻辑、优缺点、对于抗体工程的实际应用等。

SCLC获批的PD(L)-1单抗

近期看到国内的免疫疗法在SCLC中相继获批,为国内的患者带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看到了发布的一些数据挺不错,跟记忆中的有些差异,因此决定把一些数据翻出来看看。

抗体的特异性(specificity)、多反应性(polyreactivity)和多特异性(polyspecificity)

B细胞在骨髓中通过V(D)J重排产生初始抗体库,这一过程不依赖外源抗原刺激,初始抗体库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反应性,此时的多反应性使它们可以识别广泛的自身或者外源的抗原,最大程度的识别外来抗原可以更好的保护机体;在与抗原接触后B细胞被激活并迁移至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s, GCs),在此处B细胞经历克隆扩增、体细胞超突变、亲和力选择以及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这个过程只有少数的B细胞能够通过筛选,大部分筛选失败的B细胞会发生凋亡;体细胞超突变会在CDR以及FR区域引入氨基酸突变,这个过程会提高抗体对抗原的亲和力,具体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是高亲和的B细胞更有筛选优势。抗体结合抗原的能力主要由抗体上抗原结合槽决定,每个抗原结合槽(由50-70个氨基酸组成)都包含数个相互重叠的由15-20个氨基酸组成的互补位(paratope),这些互补位都拥有特异的结构能够与抗原表面特定的区域相互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