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和T细胞连接器BsAb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今天分享的文章主要回顾了在R/R MM治疗领域上市的CAR-T和T细胞连接器BsAb的数据,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并讨论了临床以及真实世界的药物可及性、治疗方案选择等。
今天分享的文章主要回顾了在R/R MM治疗领域上市的CAR-T和T细胞连接器BsAb的数据,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并讨论了临床以及真实世界的药物可及性、治疗方案选择等。
今天分享是最近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主要关于Lag-3的一些讨论。Lag-3是表达在耗竭T细胞表面的一个抑制性的受体。Lag3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免疫疗法靶点,有超过20个Lag3靶向疗法在临床阶段,目前已经有固定剂量的Lag-3和PD-1抗体组合获批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尽管Lag-3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抑制性受体,对于它的生物学活性以及机制仍有探索空间。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讨论了对Lag-3生物学的理解和关于Lag-3这个靶点的五个焦点话题:受体、信号通路机制、细胞学功能、不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靶向Lag-3新疗法的开发。
今天介绍的是Numab的一个三抗NM28-2746(MSLN x CD3 x HSA),这个抗体已经授权三生国健开发。第一次了解这个公司是数年前看过他们一个PDL-1 x 4-1BB x HSA的抗体(NM21-1480这个抗体被基石引进,临床数据说不上好,属于既没有达到PDL-1的阻断又没达到激活4-1BB的效果,可能与分子设计太差有关,数据在他们官网都有自己可以去看看)以及一个据说可以稳定scfv结构的λcap平台。这个公司的抗体来源都是兔抗人源化,然后通过串一起的ScFv组成多抗结构,不携带恒定区通过αHSA来达到延长半衰期的作用,很有特色,前几周他们也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如何消除血清中预先存在的抗ScFv的抗体,同样的方法也被人用来提高ScFv的溶解度、稳定性或者表达量,经常做ScFv的很容易碰到类似的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原文[2]。
今天介绍关于修改抗体表面电荷优化抗体PK的一篇文章,其实很多文献都提到过抗体的表面电荷、静电荷或者pI会影响抗体的PK,这篇文章的结论基本也一致,破坏抗体表面连续的正电荷区域可以减少抗体的CL同时延长半衰期。
今天分享的是罗氏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作者研究了发生因子风暴的整个动态过程,发现了早期触发因子分泌的因素以及随后信号放大的过程,同时也对比已知的CRS缓解措施在体内体外对因子释放和CD20-TCB功能的影响。其实这班人去年也发了一篇文章,得到的结论跟这篇的差不多,T细胞触发了因子分泌随后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放大了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