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SCO
博客好久没有更新了,前天收到腾讯云的信息同时也有个读者加了微信,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个网站。因为今年的新项目比较多,也有一些之前的项目收尾所以一直没有时间更新内容。
这周刚刚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2024年CSCO学术年会,所以就更新一下参会的内容吧,这里分享几个有意思的报告,全部的都分享内容有点多。
一线免疫疗法在中国黑色素瘤中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天因为对会场不太熟悉到处晃悠,就随便进了一个展厅,听的第一场是郭军教授介绍了他的MELATORCH研究,特瑞普利单抗对比达卡巴嗪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三期研究。达卡巴嗪组进展后会接着使用特瑞普利单抗治疗,这可能是后续OS没能出阳性的原因。
从结果看主要结果PFS是获得了阳性的结果,不过这零点几月的延长确实短了一些。
但是OS的结果就挺耐人寻味的,他表示这个阴性的结果归因于后线的疗法,主要就是达卡巴嗪组后线接受IO的比例更高。。。
排除后线疗法对OS的影响后表示特瑞普利单抗组获益趋势明显。
个人感觉这个结论有点牵强,肿瘤的治疗金标准永远是OS,如果前线的治疗可以获得阳性的PFS但是影响了后线的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实际上的OS缩短,这对患者其实有点得不偿失。国内的黑色瘤类型跟国外有较大差异而且对IO的响应也不像皮肤型那么敏感,没必要强行做一线,而且从实验的设计来看对照组更像化免的序贯使用,从结果看着也更好那为什么不试试化免的联合呢?(ps:我对黑色素瘤完全没研究,对这个疾病的临床治疗也没有仔细了解过,是偶然听了这个报告,只是对报告的结论有点疑惑故此抛出这个问题供讨论)
ADC治疗前后靶标表达的变化
另一个有意思的是柴杰教授的报告,RC48联合PD1加吉奥方案用于HER2过表达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
这个报告之前也在ESMO上看到过,就疗效而言RC48新辅助治疗的缓解率优于以往的方案,pCR率为30%,MPR为50%,R0切除率为100%,整体安全性可控。
但就以上结果还不是最吸引人的,最有意思的是在最后一页放了治疗前后活检以及病理检测的HER2表达情况。
这个结果就挺耐人寻味了,整个的ADC治疗周期大概3次用药,这里基本所有患者的HER2表达基本都下调了,这是不是就说明ADC的治疗前几个周期会使靶点下调或者高表达的肿瘤会被优先杀死,总之靶标的减少是不是说后续的ADC其实剂量是过量的?或许后续的ADC除了在药物上做优化,在治疗方案上也可以试试优化一下,比如对一些比较毒的ADC在最开始的几个周期使用较大剂量,随后使用较低的剂量维持,既能延长用药时间也可以增加患者的耐受提高生活质量。我估计这个方向还是有的做的,总之期待后续的研究。
一个PDL1-41BB双抗的临床进展
接下来的是一个PDL1-41BB的双抗的数据。
今年在ASCO上已经报告过一次,双抗的机制就不提了,目前国内外也有挺多公司在布局的,不过从披露的临床数据来看LBL-024也属于比较优秀的。在45例EP-NEC中ORR为33.3%,二线mOS达到15个月。
而且无论PDL1的表达情况如何均能获益,同时因子释放各个亚组间也没有趋势,不过根据相关文献可以去关注一下CD8 T细胞的状态。
临床数据优于标准疗法以及既往的IO临床数据。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给的案例,患者使用的剂量为0.8mg/kg,获得了超过7个月的持续缓解。
但是最终的临床剂量定在了15mg/kg,从PK的表现来看3.2mg/kg以上就达到线性。
从既往其他的PDL1-41BB双抗的剂量探索结果来看,ATG101(同样2:2的结构)根据模型预测3mg/kg的剂量可以维持最高平台的PD-L1:ATG101:4-1BB三聚体形成和95%的PD-L1占有率。
根据另一个1:1的双抗GEN1046,经过模拟在100mg的剂量即可达到PD-L1 RO和三具体形成的最优解。
总体感觉剂量可以再探索一下,今年早些时候ASCO上报告了GEN1046 100 mg IV Q3W 联合 Pembrolizumab Q6W在抗PD-L1经治进展后的患者中能看到OS有获益的趋势,mOS为17.5个月。分析GEN1046主要起激活T细胞的功能,而Pembrolizumab则补充了GEN1046 RO的不足,而LBL-024这种2:2的结构钟形效应并不明显,单药能够同时起到激活4-BB和阻断PD-1和PD-L1的效果,目前来看LBL-024的初步数据已经十分亮眼,希望后面关键性研究也能带来同样亮眼的数据。
总结
总的来看今年CSCO新的数据不多,不过做为第一次参加CSCO的新人我个人还是收获满满。另外多一嘴会场的旁边就是黄厝沙滩,风景真是不错。
最后还要吐槽厦门的路况,路上汽车很多而且厦门的马路对行人以及非机动车是非常的不友好,自行车只能跟行人共用人行道,不仅颠的慌而且骑着路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