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还是上帝?

周一晚上跟凌博吃了一顿饭,期间讨论到了关于信仰的话题。刚好讨论到我一直以来的思考,因此准备分享下。首先申明我对信仰没有任何的倾向,这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不支持不反对不赞同也不贬低。刚工作的时候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同事拉着我去参加他们周五晚上的聚会,去了才知道他们都是信基督的,后来挺多次一直拉着我,圣经我也读了一遍但是很可惜很难跟他们一样对耶稣产生崇拜。

我们在讨论到为什么选择去信上帝的时候,他的反馈是因为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些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例如人体进化的程度、构造的精美以及器官运转的科学性这些很难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人为什么会进化到如此的境地,因此很难去拒绝一些超自然的解释。凌博是一个资深的科学家、一个经验丰富的药物研发以及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从很多案例来看接受上帝是科学的尽头,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思想不够有深度导致我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研究生阶段我的研究方向是阿尔茨海默病,那时我就特别想去研究人的意识究竟是基于什么。我所谓的意识不是简单的“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叫反射。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动物存在的意义就是繁衍,所有的行为都是基因控制。但是根据很多同卵双胞胎的案例显示意识不仅仅是基因还基于细胞连接,意识的存在基于一套完整的神经系统;不过从精神分裂的患者来看看,同一套基因和神经系统又能产生不同的意识,有的案例里不同的意识是相互独立有的案例里面意识又相互纠缠。意识是可以被人为修改的,首先学习的过程就是训练意识的过程,学习有无限可能,这个过程神经细胞间会发生新的连接以储存接受的信息,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的记忆会丢失或者变成潜意识存在大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丢失的记忆会在梦境或者某些时候突然呈现在大脑中,这些存在的潜意识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些潜意识包括生存的本能、驱动我们对某些外在刺激的反映;最后心理学家可通过对病人潜意识的挖掘可以让病人意识到隐藏的痛苦记忆最终达到释放情绪的效果。这些意识活动的过程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意识会进化到“我”的状态?为什么不断的意识活动不会改变“我”?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到底有什么区别?虽然离开这个领域多年,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现在肯定有人在研究这些问题,我也相信这些问题会有明确的科学解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就是需要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哪怕我们在霍金的金鱼缸里人类还是需要去探索出一套理论,到最后即使发现我们确实是在鱼缸里我们还能研究鱼缸外面的世界。